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童星宇)隨著互聯網、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,個人信息保護日益成為群眾關注的焦點。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在諸多政府部門的政務公開過程中普遍存在,基于某些信息必須公開公示的要求,往往忽略了對個人敏感信息的保護。針對這一問題,津市市檢察院能動履職監(jiān)督,通過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,對政務公開活動和個人信息保護之間如何兼顧、平衡的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。
案件回顧
2024年8月,津市市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收到“益心為公”志愿者平臺提供的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線索,經對線索分析核查,發(fā)現部分行政機關公布在政府官網及融媒體公眾號的公示信息中,未對公示者姓名、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“去標識化”處理,也未采取其他安全技術措施,公民個人信息存在泄露風險。
辦案檢察官全面調查取證,并及時與相關部門對接溝通,向相關職責單位制發(fā)了公益訴訟檢察建議書,督促其依法全面履職,及時將不規(guī)范的公示信息進行刪除,或采取“去標識化”處理等安全技術措施,消除信息泄露風險;同時強化數據安全意識,落實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,在遵循合法、正當、必要原則的基礎上,規(guī)范信息公示流程和標準,避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及隱私。
相關職責單位迅速開展了全面排查工作,及時清理并刪除了含有個人敏感信息且已過期的公示文件,對公眾號發(fā)布的內容進行審查修改,對政府官網全部欄目通過監(jiān)測平臺進行掃描自查,采取技術手段開啟后臺敏感信息過濾功能,長效提高信息監(jiān)管效能。
收到整改回復后,津市市檢察院持續(xù)跟進監(jiān)督,登錄相關網站進行檢索查詢,發(fā)現案涉1100余條個人信息公示內容已全部刪除,其他公示信息對身份證號碼和姓名實現了去標識化處理,公示內容均按照整改后標準執(zhí)行,公益損害風險已消除。
此前,津市市檢察院還從“小單據”入手,通過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,全面推動快遞行業(yè)對收寄用戶重要個人信息采取去標識化處理等有效保護措施,避免個人信息泄露。
今后,津市市檢察院將堅持依法能動履職,做實司法為民,持續(xù)深入開展“檢護民生”專項行動,加大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司法保障力度,織密個人信息安全“防護網”,切實維護社會公共利益。
檢察官提醒
年關將至,希望廣大群眾從自身做起,把好個人信息保護的第一道關口。
1.遵守法律法規(guī)
要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(guī),不得非法收集、使用、加工、傳輸他人個人信息,不得非法買賣、提供或者公開他人信息。不得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詐騙行為的情況下,仍出售銀行卡、手機卡,為他人提供便利。2.提升保護意識
要提升信息保護意識,不點擊可疑鏈接,不連接來歷不明的無線網絡,不掃描非正規(guī)渠道獲取的二維碼,謹防釣魚陷阱。在生活中使用完個人信息后要及時退出、刪除痕跡,比如扔掉快遞包裹前應將個人信息銷毀、不在社交媒體上曬含有二維碼的票證,防范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3.依法尋求幫助
要懂得依法尋求救濟,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已經納入檢察公益訴訟法定領域,當發(fā)現身邊存在侵犯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可能損害社會公益的,可以向檢察機關提供線索。
責編:馬志軍
一審:馬志軍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